热点聚焦

现在加入省工美学会

入会申请 会员登陆
ad

新闻资讯

  • 学会新闻
  • 业内资讯
#

人才培训(二) | 黄小明会长为“融合与创新”非遗雕刻类手工艺高技能人才研修班授课

8月22日,由浙江省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主办,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承办的“融合与创新”非遗雕刻类手工艺高技能人才研修班顺利开班,黄小明会长作为特聘讲师出席开班仪式,并为研修班学生授课。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吟、浙江省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继续教育科科长莫玲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姚哲峰、艺术学院院长罗曼丽、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金文霞、艺术学院副院长王珏、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主任王冠、高级工艺美术师郑亦平等人参加开班仪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宣传统战部部长姚哲峰表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校坚持“依托行业、产学结合、接轨国际”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已稳居全国旅游类高职高专院校前列。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2010年被浙江省文化厅、教育厅认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专业多年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技艺精湛、思维创新的非遗传承人。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谢吟表示,此次“融合与创新”非遗雕刻类手工艺高级技能人才研修班项目是从47家单位申报的60多个项目中,通过专家评审,遴选的共8期财政资助项目之一。她从技能人才的重要地位、技能人才的等级评定、技能人才的发展空间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罗曼丽指出,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自2005年成立以来,始终立足旅游产业,植根文旅融合。近年专业致力于在非遗+数字领域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互融互渗,以培养兼具非遗技艺和数字设计的高技能人才。通过“融合与创新”非遗雕刻类手工艺高级技能人才研修班项目的开展,期望与省内各位大师共同探讨雕刻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黄小明会长为研修班学生带来了《永葆初心,成就艺术》的主题课程,他从中国木雕的发展历史、不同木雕流派的特征、木雕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传统东阳木雕如何融入现代美学概念等方面,全方位解读了木雕艺术。同时,黄小明会长从自身40余年从事木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经历出发,讲述了自己对传统东阳木雕艺术的理解,以及当代木雕艺术如何进行融合创新的感悟。此次“融合与创新”非遗雕刻类手工艺高级技能人才研修班将开展为期4天的技艺研讨,就新业态下传统雕刻记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手工艺的创新设计思维、传统手工艺的”基因和未来等开展专题研讨,以推动传统雕刻技艺的创新发展。

学术前沿

  • 学术沙龙
  • 学术资讯
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主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主题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0-09-23 17:32:54

如何看待公共雕塑?当代主题性雕塑创作如何与公众结合?怎样理解雕塑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9月23日,“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从孙伟的艺术创作谈起”主题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收藏杂志社、北京宝瑞盈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与北京孙伟艺术基金会携手,邀请众多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各抒己见,共同论道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公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看到的雕塑,绝大部分都是公共雕塑,但这些公共雕塑很少进入到藏家收藏的关注视野里。即将于今年10月举槌的北京宝瑞盈十周年庆典拍卖会中,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伟创作的一件名为《军旗升起》的雕塑小稿将现身。此举即被视为是从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的一次有益尝试。面对公共雕塑,观众往往会震撼于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沉浸于作品传达的澎湃激情中,但往往忽略了每一件成功的作品背后,有着雕塑家从最初选题到表现构思、从素描小稿到定稿小样中无数次的思考和尝试。此次将要上拍的《军旗升起》雕塑小稿,正是这一系列创作实践中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军旗升起》雕塑小稿是2017年落成在江西省南昌市建军雕塑广场组雕中的一件主题雕塑造型定稿。这件主雕高9米,仅人物高度就有5米多。而这组前后历时三年多时间才完成的组雕,共有90余个人物形象,是特大型具象写实公共雕塑的代表作品。该组作品展现了在坚定的革命信念下,革命战士面对艰难险阻,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举起了革命的大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孙伟表示,公共雕塑的时代性、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等均有其极为鲜明的特色和价值,是值得去进行收藏和研究的。期望通过这次尝试,为中国的公共雕塑艺术家们探索出一条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和公众结合的新路径。除了《军旗升起》雕塑,《草地党小组》作为长征主题的创作,也是孙伟深入了解历史,通过阅读各种史料后,最终创作而成的一件优秀的主题性公共雕塑。这件作品塑造了五位红军在长征途中过草地时,面临着艰险的环境,依靠着坚定的信仰而呈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中国收藏》杂志社主编方晓谈到,今年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无数逆行者们身上传递出的信念与孙伟的重大历史题材雕塑作品中展现的信念可谓一脉相承。这种精神也体现在《八一起义》造型小稿——《召唤》等作品中。在方晓看来,孙伟的作品展现的是历史、立足的是时代、传递的是真情。只有有了真情,当代雕塑作品才能够直击人心,让人产生共鸣,而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18年来,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感动中国》品牌栏目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而那座构思巧妙、简洁大方的奖杯正是孙伟创作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制片人朱波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这座奖杯背后的故事。据他介绍,《感动中国》是一档直指人心、打动人心的节目,孙伟提出这个奖杯应该是一颗中国心,而且要有动态,所以又借鉴了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将舞动的红绸子划过天空的瞬间凝结定格成心的形状。今天,这座知名的奖杯被广泛复制、引用。在朱波眼中,孙伟不仅是雕塑家,还是一位文化学者,“正是这种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思考,让孙伟的作品中充满了力量,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雕塑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的张力,更有内在的精神力量。”朱波说。对于公共艺术,许多人也许比较陌生,但它却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边。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余锦生认为,公共艺术有三个特点:一是公共艺术的创作具有宣传性、普及性,如孙伟的许多公共雕塑是对历史的记忆,也是对历史文明的宣扬;二是公共艺术的权属属于国家,也是属于人民的;此外,公共艺术的展示环境是在公共空间,更多人可以在这个环境中更多地接触艺术、了解艺术。在余锦生看来,公共艺术与私人收藏并不矛盾,从拍卖行业的发展来说,通过对雕塑,特别是公共雕塑进行深入的学术性研究,并通过拍卖挖掘其价值,对于创作和公众审美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公共雕塑与艺术收藏这个主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认为,这个话题由来已久,但很少有人专门提及。因为在大家看来,公共艺术一般建造完成后是不可移动的,所以公共艺术和艺术收藏这二者之间很难产生联系。从这一层面来说,公共艺术的原始稿件和实施方案能够进入到大众收藏系列,也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董书兵谈道:“孙伟作品的价值在于,从这些典型的大型公共雕塑艺术创作中,可以反映出国家建党立业过程的艰辛,帮助大家缅怀、纪念、铭记重要的历史。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中国共产党艰辛的发展历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相信这些作品的创作稿件走向社会以后,不仅对于红色题材和红色文化的传播是优秀的方式,也更能便于公众理解红色文化,激励我们不断向前。”一直致力于山水画创作的画家徐龙森,原本是做雕塑出身,谈起雕塑话题,感触颇深。“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更多优秀的公共雕塑进入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作为重要主题,将产生更多重要的艺术作品。”徐龙森表示,雕塑小稿是公共雕塑收藏的重要突破口和收藏方向,建议在公共雕塑的收藏中,可以对创作笔记、素描稿、小稿进行整体收藏,更能呈现收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北京宝瑞盈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杨武在艺术市场深耕多年,对于雕塑和雕塑拍卖,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艺术创作要紧跟时代,既不失传统,又要有当下时代的艺术特性。孙伟的雕塑就是在兼顾艺术性的同时,又具有了历史意义。在杨武看来,艺术作品其内蕴的艺术价值应得到更为直观的呈现,通过拍卖的形式实现作品价值的转化。艺术品收藏的应是时代极具价值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公共主题性作品正是这个时代具备典型性的艺术之作。杨武表示,希望通过孙伟系列作品的上拍,可以拓宽雕塑拍卖板块,让公共雕塑真正“携手”收藏。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宿志鹏介绍,孙伟作为老师不仅培育了许多优秀青年雕塑家,还是一位勤勤恳恳且满怀理想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遍布全国二十余个省市地区。“他是一位时代的观察者,他最关切的着眼点永远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从当年他的毕业创作《戊戌六君子》到后来的《躯干》《小角色》《孔洞》等系列雕塑,从艺术语言到形态面貌非常多元,这些正是他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冷静观察和思考的反映。”宿志鹏表示,在近些年的话题中,公共雕塑进入到艺术收藏领域还是鲜有触及的话题,但未来可期。
查看详情